【2011.03.27/工商時報/本報訊】
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廣電三法」修正草案,即將送請立法院審議。其中「有線廣播電視法」修正案基於「維持傳播內容多元之核心價值」,保留「訂戶數合計不得超過全國總訂戶數三分之一」的限制。截至目前為止,國人對於此項修法的利弊得失,並沒有太多討論。事實上,因為1/3水平整合管制可以確保至少有三家以上業者在市場競爭,所以德國與美國對其廣播電視市場均維持某種形式的1/3水平整合管制。但是其與我國有廣法修正案仍有頗為不同之處,更符合競爭法原理與促進數位匯流的管制需求,值得重視。以下我們分別由四個面向加以申論,以供立法院審議時參考。
第一,全國總訂戶數三分之一並不能正確反映有線電視事業的市場力量,因為在廣播電視市場真正重要的是收視率。以德國各邦締結之廣播電視邦際條約(廣播電視為各邦權限,各邦為確保彼此法制一致在1991年簽訂、2010年4月1日最後一次修正)為例,就是以廣播電視事業所製播之頻道年平均收視率達30%,推定其具有支配意見力量。該條約並且認知到數位匯流的影響,所以將廣播電視事業之頻道收視率達25%且在媒體相關市場具有控制市場地位,或其於電視及媒體相關市場事業活動之整體評價可認為與電視收視率30%之事業具相當意見影響力者,也認定為具有支配意見力量。
第二,對於達到全國總訂戶數三分之一上限之廣播電視事業應該如何規範,有廣法修正案除了禁止以外並沒有細膩的規範,極不便於管制實務的操作。反觀德國廣播電視邦際條約第26條規定,廣播電視事業一旦具有支配意見力量就受到諸多管制,以確保廣播電視言論多元性,包括不得再許可其製播其他頻道,或不得認定其參與其他廣播電視事業沒有競爭法的疑慮。此外,邦媒體主管機關應依據媒體集中化調查委員會之認定,建議該事業採取以下措施:放棄對於廣播電視事業之參與,至該事業所屬頻道不再具有支配意見力量;在其所控制的廣播電視事業採取確保多樣性之措施。具有支配意見力量的廣播電視事業若無法與媒體集中化調查委員會取得共識,或未於適當期間內執行與媒體集中化調查委員會具共識之措施,邦媒體主管機關經媒體集中化調查委員會確認後,應廢止屬於該事業頻道之許可,至該事業不具支配意見力量為止。
第三,我國有線電視事業五大MSO中,已有業者接近全國總訂戶數三分之一,因此有廣法修正草案維持此項上限規定,對於其是否投資擴大經營區會形成反誘因,反而將使其安於維持經營現狀,不願開疆拓土,對於打破分區獨寡佔的市場結構不利,當然亦更非消費者之福。相較之下,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就採取鼓勵有線電視業者投資建設的措施,將業者因為「重覆建設」(overbuilding)而不是透過合併或收購而獲得的新訂戶數,排除在其原本1/3的水平上限限制之外。
第四,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對水平結合之「分母計算」的具體管制措施與解釋,亦值得我國有廣法修正案參考。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原本以「有線電視市場」之訂戶數為計算分母,但在1999年的「第三次報告與命令」中,將分母放寬,不僅包含傳統的有線電視訂戶,亦包括快速成長的直播衛星訂戶,以充分反應有線電視業者在直播衛星與電信業者競爭下所減少的市場力。雖然直播衛星在我國並未若美國發展成為有線電視的替代性或競爭媒體,但是在中華電信MOD已擁有70萬用戶的情形下,即有必要於計算有線電視水平整合上限時,將之納入總訂戶數,以確切反應我國視訊平台市場的實際競爭狀況。
過去因為我國法令規範的不盡周延合理,造成廣播電視市場的失序與畸形發展,如今數位匯流時代來臨,正是採取矯正措施的適當時機。但須避免過猶不及,製造另一個市場災難。其中關於有線廣播電視水平整合管制規範,既然已有美、德兩國的實例,大可拿來供作我國參考。另外,據行政院於去年12月審議通過的數位匯流發展方案,2015年前政府將「採兩階段修法進行,以提供廣電業者與電信業者一致的競爭環境」,但至目前為止,已通過的「廣電三法」修正草案,尚看不到明確促進數位匯流及提供廣電業者與電信業者一致競爭環境的修法內容,我們希望隨著新科技政務委員上任,此一情況得以改善。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15
【2011.03.14/聯合報/彭慧明報導】
行政院院會通過的數位匯流發展方案,期待將台灣成為寬頻島、數位內容生產中心。但一個廣電三法的修正案,卻還在政府間接投資10%、或是擔心媒體被實質控制的概念上打轉。當台灣的閱聽眾可以從網路、電視甚至智慧手機輕鬆得到各種訊息時,我們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概念,還停留在二十年前著重內容管制和審查的時代。
NCC最近剛提出的廣電三法修正案,終於將原本黨政軍退出媒體的保守思想修改為「政府可間接持股百分之十」,這項法令的修改,幫所有民間業者解了套,卻卡住了公股持股比率高的中華電信,仍不得透過實質經營媒體方式,以充實網路視訊平台MOD之頻道內容。
這顯示了主管機關對於媒體的概念,還停留在媒體足以影響閱聽人、足以造成天翻地覆效果,擔心媒體受到黨政軍的控制。
殊不知數位匯流時代,閱聽人得知訊息的管道多元,真正成熟的數位平台上,頻道可以有數百個,閱聽人的選擇更多,政府持股十趴或是全部開放,對閱聽人選擇媒體,根本沒有影響。反而持股比率與實質控制限制,讓中華電信無法實質經營媒體頻道,不能提供足以和有線電視業者公平競爭的另一個收視環境,MOD難成氣候,並非消費者之福。
行政院院會通過的數位匯流發展方案,期待將台灣成為寬頻島、數位內容生產中心。但一個廣電三法的修正案,卻還在政府間接投資10%、或是擔心媒體被實質控制的概念上打轉。當台灣的閱聽眾可以從網路、電視甚至智慧手機輕鬆得到各種訊息時,我們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概念,還停留在二十年前著重內容管制和審查的時代。
NCC最近剛提出的廣電三法修正案,終於將原本黨政軍退出媒體的保守思想修改為「政府可間接持股百分之十」,這項法令的修改,幫所有民間業者解了套,卻卡住了公股持股比率高的中華電信,仍不得透過實質經營媒體方式,以充實網路視訊平台MOD之頻道內容。
這顯示了主管機關對於媒體的概念,還停留在媒體足以影響閱聽人、足以造成天翻地覆效果,擔心媒體受到黨政軍的控制。
殊不知數位匯流時代,閱聽人得知訊息的管道多元,真正成熟的數位平台上,頻道可以有數百個,閱聽人的選擇更多,政府持股十趴或是全部開放,對閱聽人選擇媒體,根本沒有影響。反而持股比率與實質控制限制,讓中華電信無法實質經營媒體頻道,不能提供足以和有線電視業者公平競爭的另一個收視環境,MOD難成氣候,並非消費者之福。
14
【2011.03.09/ The Guardian、CPBF、The Telegraph/NCCWatch陳雅琪綜合摘譯 】
英國史上最大宗的媒體併購案出爐:文化大臣杭特(Jeremy Hunt) 日前宣布同意跨國媒體大亨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 斥資80億英鎊(約4千億新台幣)併購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的申請案,唯一的條件是新聞集團必須另外成立新公司,保有天空新聞頻道(Sky News) 運作的獨立性。反對者抨擊保守黨政府為求政治利益而犧牲全民權益,嚴重損及媒體多樣性及民主政治的發展,不排除循法律途徑尋求翻盤可能性。新聞集團申請併購天空廣播公司的提案於去年六月提出。內容為新聞集團試圖在現有的39﹪股份之外, 再出資80億元買下其餘61﹪股份,成為天空廣播唯一的股東。消息一出即引發不少爭議,反對者咸認為梅鐸透過旗下媒體,擁有令人咋舌的政治影響力。單在英國本土,梅鐸即擁有包括泰晤士報、太陽報、新聞世界及天空衛視,儼然已經是媒體巨獸。尤其是近來集團內相關媒體陸續爆發以媒體勢力箝制政治發展的醜聞,例如新聞世界對政治人物的非法電話竊聽案正鬧得沸沸揚揚,梅鐸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已經膨脹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在此時再同意他取得天空廣播無異是如出柙猛虎再添翼,實非明智之舉。
宣布同意這樁交易案的杭特也飽受攻擊,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社論指出,杭特忽略線上33萬名民眾反對併購的聯合請願、不顧媒體產業聯盟對併購不利公共利益的質疑、更無視媒體規管單位Ofcom在報告中提出此案應送交競爭委員會進行詳盡審查的建議,執意僅以要求新聞集團技術上切割天空新聞台的方式通過交易案,在在都可以看出,杭特對梅鐸的護航已經到了快要站不住腳的地步。
杭特在報告中表示一直以戒慎心情來處理此案,他一方面重申對媒體多樣性的重視,強調對他而言,沒有什麼事比「自由而獨立的媒體」來得重要;另一方面卻開了小門,同意新聞集團以切割天空新聞台的方式解套。規定的內容包括新聞集團體成立新公司(Newsco),新公司維持原有新聞集團對天空新聞台的39%股份,十年內除非經過同意,否則新聞集團不得增加對該公司的持股。另外,新公司須成立以獨立委員為多數的董事會(梅鐸不得擔任主席),來執行天空新聞台的決策,以確保新聞處理的獨立。評論指出獨立董事會的設計「似曾相識」,正是早在1981年梅鐸買下泰晤士報團後,為保證新聞處理的公正客觀而提出的設計。而也正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民眾都看出了這個獨立董事會只是徒具形式完全無效的事實:泰晤士報裡的獨立董事會完全不曾處理任何爭議事件,甚至連編輯的去留都未曾聞問。
以衛報、英國電信、每日鏡報在內的許多媒體經營者組成聯盟,對杭特認為有了獨立董事會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法不以為然,他們表示制度只是煙霧彈,而完全不可能保障媒體多樣性不受新聞集團的傷害。媒體改革組織CPBF 強烈抨擊這起併購案是梅鐸大獲全勝,而公共利益全盤皆輸的例子。強調媒體政策的制定不該以企業和政府間的閉門會議決定。CPBF更指出一旦媒體所有權更集中後,更值得全民關注的就是對民主的威脅,尤其是在梅鐸濫用其媒體影響力「發動」伊拉克戰爭、打壓敵對政治人物等舉動,都已經嚴重破壞了民主的價值。
新聞集團在杭特發表聲明後,立即回應表示,雖然該集團認為這起「商業活動」將不會減損「任何英國閱聽眾所享有的媒體多樣性」,不過為了儘快著手進行相關業務,同意成立新公司以配合政策。雖然新聞集團看來已勝券在握,但一般預料接下來的實際併購協商也將是一場硬戰。由於併購金額的估算是以每股預估約700便士 (約350元新台幣) 進行。不過自從去年新聞集團消息一公開之後,天空廣播公司股價立刻飆漲,由公開前的600便士一路升至近來的822便士,正是看好新聞集團將不計代價買下天空廣播的決心。雖然新聞集團已有心理準備得花上約每股800便士的代價進行協調,天空廣播股東中不乏有人已經抬出至少900便士以上的價碼待價而沽 。
在杭特宣布決定後,為期15天的公開諮詢期也同步展開,也就是說到3月21日前民眾都可以針對此案發表書面意見。媒體業者聯盟除了表示不滿外,更透露將積極循法律途徑尋求可能的翻盤機會。CPBF則展開佈署, 號召民眾捍衛民主價值,要求此案仍然交由競爭委員會評估,並進行國會公開辯論,強調媒體和民主發展應有更好的出路。
原文出處:
The Guardian: Jeremy Hunt gives News Corp green light to launch £8bn bid for BSkyB
The Observer: Murdoch wins again and the public will be the loser
The Guardian: Media plurality: the law and its loopholes
The Telegraph: History of BSkyB: when the ‘squarial' met the dish
The Telegraph: Culture Secretary Jeremy Hunt approves News Corp plan to spin off Sky News
CPBF: It's a whitewash - what a way to decide media policy! - stop the Murdoch power grab for BSkyB
CPBF: BSkyB Takeover - what the papers say
英國史上最大宗的媒體併購案出爐:文化大臣杭特(Jeremy Hunt) 日前宣布同意跨國媒體大亨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 斥資80億英鎊(約4千億新台幣)併購英國天空廣播公司(BSkyB)的申請案,唯一的條件是新聞集團必須另外成立新公司,保有天空新聞頻道(Sky News) 運作的獨立性。反對者抨擊保守黨政府為求政治利益而犧牲全民權益,嚴重損及媒體多樣性及民主政治的發展,不排除循法律途徑尋求翻盤可能性。新聞集團申請併購天空廣播公司的提案於去年六月提出。內容為新聞集團試圖在現有的39﹪股份之外, 再出資80億元買下其餘61﹪股份,成為天空廣播唯一的股東。消息一出即引發不少爭議,反對者咸認為梅鐸透過旗下媒體,擁有令人咋舌的政治影響力。單在英國本土,梅鐸即擁有包括泰晤士報、太陽報、新聞世界及天空衛視,儼然已經是媒體巨獸。尤其是近來集團內相關媒體陸續爆發以媒體勢力箝制政治發展的醜聞,例如新聞世界對政治人物的非法電話竊聽案正鬧得沸沸揚揚,梅鐸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已經膨脹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在此時再同意他取得天空廣播無異是如出柙猛虎再添翼,實非明智之舉。
宣布同意這樁交易案的杭特也飽受攻擊,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社論指出,杭特忽略線上33萬名民眾反對併購的聯合請願、不顧媒體產業聯盟對併購不利公共利益的質疑、更無視媒體規管單位Ofcom在報告中提出此案應送交競爭委員會進行詳盡審查的建議,執意僅以要求新聞集團技術上切割天空新聞台的方式通過交易案,在在都可以看出,杭特對梅鐸的護航已經到了快要站不住腳的地步。
杭特在報告中表示一直以戒慎心情來處理此案,他一方面重申對媒體多樣性的重視,強調對他而言,沒有什麼事比「自由而獨立的媒體」來得重要;另一方面卻開了小門,同意新聞集團以切割天空新聞台的方式解套。規定的內容包括新聞集團體成立新公司(Newsco),新公司維持原有新聞集團對天空新聞台的39%股份,十年內除非經過同意,否則新聞集團不得增加對該公司的持股。另外,新公司須成立以獨立委員為多數的董事會(梅鐸不得擔任主席),來執行天空新聞台的決策,以確保新聞處理的獨立。評論指出獨立董事會的設計「似曾相識」,正是早在1981年梅鐸買下泰晤士報團後,為保證新聞處理的公正客觀而提出的設計。而也正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民眾都看出了這個獨立董事會只是徒具形式完全無效的事實:泰晤士報裡的獨立董事會完全不曾處理任何爭議事件,甚至連編輯的去留都未曾聞問。
以衛報、英國電信、每日鏡報在內的許多媒體經營者組成聯盟,對杭特認為有了獨立董事會就能解決問題的想法不以為然,他們表示制度只是煙霧彈,而完全不可能保障媒體多樣性不受新聞集團的傷害。媒體改革組織CPBF 強烈抨擊這起併購案是梅鐸大獲全勝,而公共利益全盤皆輸的例子。強調媒體政策的制定不該以企業和政府間的閉門會議決定。CPBF更指出一旦媒體所有權更集中後,更值得全民關注的就是對民主的威脅,尤其是在梅鐸濫用其媒體影響力「發動」伊拉克戰爭、打壓敵對政治人物等舉動,都已經嚴重破壞了民主的價值。
新聞集團在杭特發表聲明後,立即回應表示,雖然該集團認為這起「商業活動」將不會減損「任何英國閱聽眾所享有的媒體多樣性」,不過為了儘快著手進行相關業務,同意成立新公司以配合政策。雖然新聞集團看來已勝券在握,但一般預料接下來的實際併購協商也將是一場硬戰。由於併購金額的估算是以每股預估約700便士 (約350元新台幣) 進行。不過自從去年新聞集團消息一公開之後,天空廣播公司股價立刻飆漲,由公開前的600便士一路升至近來的822便士,正是看好新聞集團將不計代價買下天空廣播的決心。雖然新聞集團已有心理準備得花上約每股800便士的代價進行協調,天空廣播股東中不乏有人已經抬出至少900便士以上的價碼待價而沽 。
在杭特宣布決定後,為期15天的公開諮詢期也同步展開,也就是說到3月21日前民眾都可以針對此案發表書面意見。媒體業者聯盟除了表示不滿外,更透露將積極循法律途徑尋求可能的翻盤機會。CPBF則展開佈署, 號召民眾捍衛民主價值,要求此案仍然交由競爭委員會評估,並進行國會公開辯論,強調媒體和民主發展應有更好的出路。
原文出處:
The Guardian: Jeremy Hunt gives News Corp green light to launch £8bn bid for BSkyB
The Observer: Murdoch wins again and the public will be the loser
The Guardian: Media plurality: the law and its loopholes
The Telegraph: History of BSkyB: when the ‘squarial' met the dish
The Telegraph: Culture Secretary Jeremy Hunt approves News Corp plan to spin off Sky News
CPBF: It's a whitewash - what a way to decide media policy! - stop the Murdoch power grab for BSkyB
CPBF: BSkyB Takeover - what the papers say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13
【2011.02.17/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近日就要核定衛星廣播電視法(衛廣法)及有線電視廣播法(有廣法)的修正草案。在歷經前後三屆國家通傳會(NCC)的紛擾與努力下,台灣終於踏出數位匯流修法工程的第一步。但要建構匯流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短期內還有幾個關鍵環節,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收齊全效。
對台灣而言,加速下世代寬頻網路發展的關鍵,在於電信與有線電視網路的發展力道。過去有線電視數位化速度遠低於電信業,也使得本次有廣法的修正,最受各界關注。其主要修正重點,在於大幅鬆綁有線電視經營區域的限制,將有線系統的數位化義務明文化,並放寬黨政軍投資限制。這些修正方向均符合匯流發展的需求,也是各界有共識的內容;美中不足的是資費管理未能進一步自由化,且總用戶數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的限制也未解除。
在數位匯流下,有線電視產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透過寬頻電信網路,由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的MOD)與媒體內容業者(如壹電視)的新興電視平台競爭,也來自於數位化後頻道大增的無線電視平台。在這種情形下,促進跨平台競爭,並以競爭帶動發展,才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因此,解除如用戶數上限及資費管制等法規障礙,提供有線電視在立足點上的平等,應是下階段的重要工作。
然而,有線電視系統也非競爭上的弱者;相反的,透過對電視頻道的掌控,其在跨平台的競爭環境中仍有強大的市場力量與工具,足以影響市場競爭。為此,這次衛廣法修正草案中,納入衛星頻道節目商不得對供公眾收視聽的播送平台事業有差別待遇的條款,是正確的第一步。然而,不同業者的經營結構及市場條件相差許多,要證明個案間沒有差別待遇相對容易;未來應參考國際經驗,加入「合理、公平」待遇等條件,甚至一定程度的強制授權,方足以貫徹此一精神。
另一項可於短期內加速競爭的重要手段,就是盡快進行數位無線電視執照的發放作業。這個規劃許久、技術問題幾近底定的政策,卻長期因非技術問題而一延再延;反觀與我國幾乎同時開始研議的日本,將於今年7月關閉類比訊號,完成無線電視全數位化,且主流節目幾乎都以高畫質播出。數位無線電視的發展,除透過頻道的擴充,增加消費者可免費觀賞的節目選擇,以強化跨平台競爭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高畫質節目的擴散,將使民眾真正感受到數位化的差異,並帶動所有平台的數位化需求。目前台灣高畫質節目相對匱乏,政府亦應嚴肅思考促進發展的獎勵及誘因。
當然,匯流改革過程中,政府不能不同時思考中華電信的定位。目前電信寬頻網路,幾乎是中華電信一家獨大,而其經營的MOD也是少數在短期內將對有線電視帶來數位化壓力的來源。換言之,中華電信的經營效率與方向,以及與其他業者的競爭關係,直接影響數位匯流的發展,因此在匯流發展政策中,中華電信的定位不能以單純的公營企業經營改革思考,而應是整體政策規劃的一部分。在過去,將中華電信進行結構拆解(structure separation)等改革倡議時有所聞,許多人亦為中華電信因黨政軍條款而無法直接經營電視平台而叫屈,但其背後的關鍵布局,是政府必須放開對中華電信的控制,否則在交通部身兼大股東與經營者的情況下,恐怕很難有結構性的改變。
對於匯流政策,政府的問題不在於規劃不足,而在於執行無力。希望這次的起步能持之以恆,直線前進,讓各界對邁向下世代通傳產業與服務真正「有感」。
行政院近日就要核定衛星廣播電視法(衛廣法)及有線電視廣播法(有廣法)的修正草案。在歷經前後三屆國家通傳會(NCC)的紛擾與努力下,台灣終於踏出數位匯流修法工程的第一步。但要建構匯流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短期內還有幾個關鍵環節,需要對症下藥,才能收齊全效。
對台灣而言,加速下世代寬頻網路發展的關鍵,在於電信與有線電視網路的發展力道。過去有線電視數位化速度遠低於電信業,也使得本次有廣法的修正,最受各界關注。其主要修正重點,在於大幅鬆綁有線電視經營區域的限制,將有線系統的數位化義務明文化,並放寬黨政軍投資限制。這些修正方向均符合匯流發展的需求,也是各界有共識的內容;美中不足的是資費管理未能進一步自由化,且總用戶數不得超過三分之一的限制也未解除。
在數位匯流下,有線電視產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透過寬頻電信網路,由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的MOD)與媒體內容業者(如壹電視)的新興電視平台競爭,也來自於數位化後頻道大增的無線電視平台。在這種情形下,促進跨平台競爭,並以競爭帶動發展,才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因此,解除如用戶數上限及資費管制等法規障礙,提供有線電視在立足點上的平等,應是下階段的重要工作。
然而,有線電視系統也非競爭上的弱者;相反的,透過對電視頻道的掌控,其在跨平台的競爭環境中仍有強大的市場力量與工具,足以影響市場競爭。為此,這次衛廣法修正草案中,納入衛星頻道節目商不得對供公眾收視聽的播送平台事業有差別待遇的條款,是正確的第一步。然而,不同業者的經營結構及市場條件相差許多,要證明個案間沒有差別待遇相對容易;未來應參考國際經驗,加入「合理、公平」待遇等條件,甚至一定程度的強制授權,方足以貫徹此一精神。
另一項可於短期內加速競爭的重要手段,就是盡快進行數位無線電視執照的發放作業。這個規劃許久、技術問題幾近底定的政策,卻長期因非技術問題而一延再延;反觀與我國幾乎同時開始研議的日本,將於今年7月關閉類比訊號,完成無線電視全數位化,且主流節目幾乎都以高畫質播出。數位無線電視的發展,除透過頻道的擴充,增加消費者可免費觀賞的節目選擇,以強化跨平台競爭外;更重要的是,透過高畫質節目的擴散,將使民眾真正感受到數位化的差異,並帶動所有平台的數位化需求。目前台灣高畫質節目相對匱乏,政府亦應嚴肅思考促進發展的獎勵及誘因。
當然,匯流改革過程中,政府不能不同時思考中華電信的定位。目前電信寬頻網路,幾乎是中華電信一家獨大,而其經營的MOD也是少數在短期內將對有線電視帶來數位化壓力的來源。換言之,中華電信的經營效率與方向,以及與其他業者的競爭關係,直接影響數位匯流的發展,因此在匯流發展政策中,中華電信的定位不能以單純的公營企業經營改革思考,而應是整體政策規劃的一部分。在過去,將中華電信進行結構拆解(structure separation)等改革倡議時有所聞,許多人亦為中華電信因黨政軍條款而無法直接經營電視平台而叫屈,但其背後的關鍵布局,是政府必須放開對中華電信的控制,否則在交通部身兼大股東與經營者的情況下,恐怕很難有結構性的改變。
對於匯流政策,政府的問題不在於規劃不足,而在於執行無力。希望這次的起步能持之以恆,直線前進,讓各界對邁向下世代通傳產業與服務真正「有感」。
12
2011.02.17/華爾街日報/LORETTA CHAO撰/NccWatch陳柔蓁摘譯,尤柔淳校對】
正值中東混亂之際,美國加緊努力突破中國及伊朗政府對社群網絡設下的障礙。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誓言推動網際網路自由化之後,美國外交單位在中國擁有最多使用者的微博上,提出關於這個國家中最複雜的檢查系統議題。
這場在2月16舉行的虛擬辯論點出微網誌與日俱增的重要性;在中國,微網誌中的熱烈言論和資訊分享如同不斷拓展的新疆界,其速度是日新月異,讓檢查員望塵莫及。由此可見美國駐北京大使館越來越致力於和中國公民直接互動。
過去幾年來美國歐巴馬政府企圖大規模增加社群網站的使用人數,而近年來中東的混亂情勢,更使得這項舉動被發揮到了極致。針對這幾周發生的民主性抗爭,希拉蕊特別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推特上推文。
13日,美國國務院在即將於埃及與突尼西亞舉行的伊朗反對派示威抗議前推文,並宣示和他們的團結。還有一些推文說明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站在伊朗民眾這邊。15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說道:「我希望並期待持續看到伊朗民眾有勇氣來表達他們對更自由、更值得尊敬的政府的嚮往。」
在中國,政府對推特設限。同樣地,本地經營的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每日有百萬人使用,儼然是資訊和媒體的戰場。中國政府卻也正在發展各種技術過濾言論。
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與多位駐中官員在16日發起有關網路自由的討論,內容緊扣希拉蕊15日發表的演說。自2009年迄今,大使館持續使用微博和其他線上服務做為公關工具,張貼關於美國關稅與政策等的帖子。
有一些帖子是由中國的使用者張貼的,但很快就被審查系統發現並移除。對此洪博培發表聲明:「對於一些中國網站決定移除針對國務卿希拉蕊網路自由的討論,我們覺得失望。」
對於一切和美國有關的微網誌審查顯示,中國政府正密切觀察美國史館的一切作為。北京當局嘗試壓制關於埃及的言論,因為近來埃及落入獨裁政體之中。希拉蕊的言論特別點出埃及、中國對網路的監控「將會把自己困住」。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教授喬木說,他在星期三早上發出了十則關於希拉蕊言論自由的評論,到了下午全被刪光。接到從新浪微博管理部門送來一則訊息,說他的帳戶有大量的 「有害的資訊」,如果再發就威脅到瀏覽的權力。
「我發現最近他們刪得更凶了」,特別是在埃及的反抗事件爆發後張貼的帖子。搜尋 「埃及」、「穆巴拉克」的相關訊息都被封鎖。身為中國網路觀察者及投資者的Bill Bishop說,在微博上,最受歡迎的往往是非政治性言論,其快速和寬廣的傳播讓微網誌比線上論壇更具重要性。
審查員能讓使用者在自己的微網誌上張貼評論,但卻讓其他人看不到,這樣作者就不知道自己被查了;或是中止張貼權作為警告,或直接刪除帳號。如同審查員們追捕違禁言論之快,微網誌的使用者們也發展出迴避策略,如使用羅馬拼音、或同音異字搜尋。
上海群智基金會(Social brain Foundation)執行長毛向輝指出,微網誌對審查制度是一個大挑戰,並「正由此醞釀出更強大的社群力量」。
中國本地的微博、搜尋引擎、線上收音機等都被政府要求移除相關內容。另外,政府將包括Facebook和Youtube等國外網站列入黑名單,用網路過濾科技干擾包含敏感關鍵字的網路流量,並顯示錯誤訊息,讓使用者會以為是連結失誤或網路運作不正常。
中國當局在年度全國人民大會上,一如往常加強對網路和傳統媒介的限制。中國記者與評論家預測,由於總統胡錦濤將在2012年退休,共產黨正值十年一度的領導人交接,今年的審查會特別嚴格。
希拉蕊在2月15日的演說中指出中國現在正處於「獨裁者的兩難」,面臨解除網路禁令的政治性結果,或砸大錢加強限制自由的思想。美國首席外交官則於去年Google因中國的審查規定而宣佈在其境內結束營運後,即發表相關言論指名中國是全球資訊流動的威脅。
在北京,美國大使館經常性會晤中國有名的的博客,甚至在2009年歐巴馬訪中之行也邀請博客出席。經常對中國政府發表批評的艾未未、批判西方媒體對中國報導的饒錦都曾受邀。周曙光表示這種事件顯示美國政府和北京政府處理這件事的態度截然不同。美國政府關心民眾意見,懂得使用意見領袖推動政策。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現在要動員中國網民的原因。
正值中東混亂之際,美國加緊努力突破中國及伊朗政府對社群網絡設下的障礙。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誓言推動網際網路自由化之後,美國外交單位在中國擁有最多使用者的微博上,提出關於這個國家中最複雜的檢查系統議題。
這場在2月16舉行的虛擬辯論點出微網誌與日俱增的重要性;在中國,微網誌中的熱烈言論和資訊分享如同不斷拓展的新疆界,其速度是日新月異,讓檢查員望塵莫及。由此可見美國駐北京大使館越來越致力於和中國公民直接互動。
過去幾年來美國歐巴馬政府企圖大規模增加社群網站的使用人數,而近年來中東的混亂情勢,更使得這項舉動被發揮到了極致。針對這幾周發生的民主性抗爭,希拉蕊特別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推特上推文。
13日,美國國務院在即將於埃及與突尼西亞舉行的伊朗反對派示威抗議前推文,並宣示和他們的團結。還有一些推文說明歐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站在伊朗民眾這邊。15日美國總統歐巴馬說道:「我希望並期待持續看到伊朗民眾有勇氣來表達他們對更自由、更值得尊敬的政府的嚮往。」
在中國,政府對推特設限。同樣地,本地經營的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每日有百萬人使用,儼然是資訊和媒體的戰場。中國政府卻也正在發展各種技術過濾言論。
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與多位駐中官員在16日發起有關網路自由的討論,內容緊扣希拉蕊15日發表的演說。自2009年迄今,大使館持續使用微博和其他線上服務做為公關工具,張貼關於美國關稅與政策等的帖子。
有一些帖子是由中國的使用者張貼的,但很快就被審查系統發現並移除。對此洪博培發表聲明:「對於一些中國網站決定移除針對國務卿希拉蕊網路自由的討論,我們覺得失望。」
對於一切和美國有關的微網誌審查顯示,中國政府正密切觀察美國史館的一切作為。北京當局嘗試壓制關於埃及的言論,因為近來埃及落入獨裁政體之中。希拉蕊的言論特別點出埃及、中國對網路的監控「將會把自己困住」。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教授喬木說,他在星期三早上發出了十則關於希拉蕊言論自由的評論,到了下午全被刪光。接到從新浪微博管理部門送來一則訊息,說他的帳戶有大量的 「有害的資訊」,如果再發就威脅到瀏覽的權力。
「我發現最近他們刪得更凶了」,特別是在埃及的反抗事件爆發後張貼的帖子。搜尋 「埃及」、「穆巴拉克」的相關訊息都被封鎖。身為中國網路觀察者及投資者的Bill Bishop說,在微博上,最受歡迎的往往是非政治性言論,其快速和寬廣的傳播讓微網誌比線上論壇更具重要性。
審查員能讓使用者在自己的微網誌上張貼評論,但卻讓其他人看不到,這樣作者就不知道自己被查了;或是中止張貼權作為警告,或直接刪除帳號。如同審查員們追捕違禁言論之快,微網誌的使用者們也發展出迴避策略,如使用羅馬拼音、或同音異字搜尋。
上海群智基金會(Social brain Foundation)執行長毛向輝指出,微網誌對審查制度是一個大挑戰,並「正由此醞釀出更強大的社群力量」。
中國本地的微博、搜尋引擎、線上收音機等都被政府要求移除相關內容。另外,政府將包括Facebook和Youtube等國外網站列入黑名單,用網路過濾科技干擾包含敏感關鍵字的網路流量,並顯示錯誤訊息,讓使用者會以為是連結失誤或網路運作不正常。
中國當局在年度全國人民大會上,一如往常加強對網路和傳統媒介的限制。中國記者與評論家預測,由於總統胡錦濤將在2012年退休,共產黨正值十年一度的領導人交接,今年的審查會特別嚴格。
希拉蕊在2月15日的演說中指出中國現在正處於「獨裁者的兩難」,面臨解除網路禁令的政治性結果,或砸大錢加強限制自由的思想。美國首席外交官則於去年Google因中國的審查規定而宣佈在其境內結束營運後,即發表相關言論指名中國是全球資訊流動的威脅。
在北京,美國大使館經常性會晤中國有名的的博客,甚至在2009年歐巴馬訪中之行也邀請博客出席。經常對中國政府發表批評的艾未未、批判西方媒體對中國報導的饒錦都曾受邀。周曙光表示這種事件顯示美國政府和北京政府處理這件事的態度截然不同。美國政府關心民眾意見,懂得使用意見領袖推動政策。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現在要動員中國網民的原因。
訂閱:
文章 (Atom)